各地級以上市發展改革局(委)、惠州市能源和重點項目局,有關能源企業:
廣東省能源局
廣東省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
一、總體要求
(二)基本原則。
——堅持多元互補、智慧高效。推動多能源品種協調發展,加強多渠道、多主體能源供給,構建多元化能源保障體系,保障能源供應安全。推進“多能互補”和“源網荷儲一體化”建設,推動能源與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先進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構建智慧能源系統,促進能源系統高效運行。
——堅持市場主導、政府推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深化能源市場化改革,推進能源體制機制創新,構建公平開放、競爭有序的能源市場體系。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規劃引領、政策扶持、市場監管等方面加強引導,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到2025年,能源高質量發展取得重大進展,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能源發展新模式新業態競相迸發,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實現突破,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協同配置資源能力有序順暢,能源發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用能需要。多元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進一步完善,省內電力裝機容量達到2.6億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達到44%左右。非化石能源成為能源消費增量的主體,消費比重達到29%左右。電氣化水平全國領先,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提升至40%左右。
二、全面構建安全高效清潔低碳的能源供應體系
1.加強油氣供應保障。
2.做好煤炭供應保障。
3.提升電力運行調節能力。
提升需求側響應能力。加快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建設和應用,儲備一批高效、快捷、可控的負荷調節能力,實現負荷精準控制和用戶常態化、精細化用能管理。健全電力需求響應市場化機制,提升需求響應能力,支持用戶側儲能、電動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分布式發電等用戶側可調節資源,以及負荷聚合商、虛擬電廠運營商、綜合能源服務商等參與市場化需求響應,打造實時可觀、可測、可控的需求響應系統平臺,力爭2025年我省市場化需求響應削峰能力達到最高負荷的5%。(省能源局,廣東電網公司、深圳供電局、廣東電力交易中心)
積極推進煤炭儲運能力建設。建立以港口公共煤炭儲運和電廠等大型用煤企業自有儲備相結合的煤炭儲備體系。建成珠海港高欄港區國家能源煤炭儲運中心擴建工程;新建、擴建湛江港、陽江港等碼頭煤炭泊位,完善煤炭接收與中轉儲備梯級系統。鼓勵支持省內骨干燃煤電廠通過改造現有儲煤設施、擴建儲煤場地等措施,進一步提高存煤能力。力爭到2025年全省煤炭儲備能力達到3300萬噸,按照國家要求持續提升政府可調度煤炭儲備能力,完成600萬噸的政府可調度儲備任務。(省能源局、有關市能源主管部門,有關煤炭儲運企業、有關電廠)
完善石油儲備體系。穩步建設湛江、茂名、揭陽三大原油商業儲備基地,加快形成政府儲備、企業社會責任儲備和生產經營庫存有機結合、互為補充,實物儲備、產能儲備和其他儲備相結合的石油儲備體系。(省能源局、有關市能源主管部門,有關石油企業)
加強電網建設。穩步推進全省電網目標網架建設,堅持“合理分區、柔性互聯、安全可控、開放互濟”的原則,逐步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500千伏外環網為支撐、珠三角內部東西之間柔性直流互聯的主網架格局。優化升級區域網架,加強網源協同,統籌優化海上風電、核電、煤電、氣電等電源基地送出通道。加快配電基礎設施和新能源微電網建設、改造和智能化升級,提升與分布式能源、電動汽車和微電網的接入互動與柔性控制能力,滿足高質量和個性化用電需求。大力實施農網鞏固提升工程、鄉村電氣化工程,提升農村電網供電可靠性和電壓合格率,強化鄉村電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助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省能源局、有關市能源主管部門,廣東電網公司、深圳供電局)
專欄2 能源安全保障項目
2.電網:建設投產珠西南外環配套500千伏線路工程、500千伏東莞西南部受電通道工程、500千伏珠東南局部網架優化工程等目標網架第二階段工程;建設投產500千伏楚庭(穗西)、電白、澄海、汕尾輸變電工程,以及江門500千伏鰲峰開關站擴建第一臺主變工程;建設投產東莞220千伏寧洲電廠接入系統工程、500千伏惠州太平嶺核電一期接入系統工程等骨干電源送出工程,加快推進新增規劃煤電和海上風電配套送出工程;建設藏東南至粵港澳大灣區±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
4.能源儲備:建設投產湛江、茂名、揭陽商業儲備庫;建設投產國家管網集團深圳LNG接收站、潮州華瀛LNG接收站、廣東珠海LNG擴建項目二期工程、惠州LNG接收站項目、潮州閩粵經濟合作區LNG儲配站、陽江LNG調峰儲氣庫、廣州南沙LNG應急調峰氣源站;建設珠海國能煤炭儲運中心及燃煤電廠儲煤設施等。
1.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積極發展光伏發電。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因地制宜建設集中式光伏電站項目。在公共建筑、產業園區、基礎設施、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積極推廣光伏發電應用。(有關市能源主管部門,廣東電網公司、有關可再生能源開發企業)
推動新能源發電項目能并盡并。統籌新能源發電、配套儲能,送出工程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投運。到2025年,全省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達到7900萬千瓦。(有關市能源主管部門,廣東電網公司、有關可再生能源開發企業)
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進惠州太平嶺核電一期、陸豐核電5、6號機組和廉江核電一期建設,全力推動惠州核電3、4號機組、陸豐核電1、2號機組項目盡快獲國家核準,積極爭取國家支持茂名綠能項目、臺山核電5、6號機組、臺山第二核電項目等增補納入國家核電發展規劃并開展前期工作,支持廉江、陸豐、嶺澳等現有場址擴建項目滾動開發,推進揭陽、陽西等規劃內廠址前期工作。到2025年,核電裝機規模達到1854萬千瓦。(有關市能源主管部門,中廣核集團,國家電投集團,中核集團)
積極推進梅州二期、云浮水源山、汕尾陸河、肇慶浪江等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建設。重點布局建設對系統安全保障作用強、對新能源規?;l展促進作用大、經濟指標相對優越的抽水蓄能電站,因地制宜開展中小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到2025年,抽水蓄能發電裝機規模達到968萬千瓦,開工建設規模達到980萬千瓦以上。(有關市能源主管部門,南方電網、省能源集團、深圳能源集團等)
積極拓展新型儲能多元化應用場景,推進“新能源+儲能”建設,規劃引導獨立儲能合理布局,鼓勵用戶側儲能發展。完善新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機制和電網調度運行機制,建立健全儲能標準規范,提升儲能建設質量和運營安全水平。積極推動新型儲能技術創新,促進新型儲能與大數據中心、5G基站、數字電網等新型基礎設施融合應用,支持各地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多能互補、虛擬電廠等試點、示范。到2025年,儲能裝機容量達到300萬千瓦。(各市能源主管部門,有關儲能企業)
推進靈活性氣電建設。綜合考慮調峰需求、建設條件、天然氣資源保障情況,在負荷中心合理規劃布局建設調峰氣電。引導新建氣電機組配置FCB功能,具備孤網運行能力和黑啟動功能,提高抗災保障能力;積極規劃建設汕尾、湛江、茂名市抗災保障電源。在工業園區、產業聚集區等熱負荷需求高的地區,按照“以熱定電”原則合理布局天然氣熱電聯產及分布式能源站項目,為區域實施集中供熱、供電、供冷,實現能源高效循環利用。到2025年,氣電規模達到約5500萬千瓦。(省能源局、各市能源主管部門,廣東電網公司、有關發電企業)
專欄3 新型能源體系項目
2.核電:新增投產惠州太平嶺核電一期項目;建設陸豐核電5、6號機組、廉江核電一期項目;推動惠州核電3、4號機組和陸豐核電1、2號機組項目核準開工;支持茂名綠能項目、臺山核電5、6號機組、臺山第二核電項目等增補納入國家核電有關規劃,支持廉江、陸豐、嶺澳等現有場址擴建項目滾動開發,推進揭陽、陽西等規劃內廠址前期工作。
4.新型儲能:推進新能源發電配建新型儲能,按需推進獨立儲能電站布局建設,新增投產佛山南海、梅州五華電網側獨立儲能電站、萬里揚端州獨立儲能電站等項目,鼓勵工商業企業、產業園區等配建用戶側儲能電站,到2025年建成投產約300萬千瓦新型儲能。
6.氣電:新增投產廣州珠江二期、廣州開發區東區熱電、粵華(黃埔電廠)“氣代煤”、大唐寶昌熱電擴建、惠州豐達二期等約2000萬千瓦氣電項目;開工建設華能東莞謝崗、廣州發展增城旺隆、深圳福華德“上大壓小”等氣電項目。
三、全面構建科學節約的能源消費體系
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消費不納入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控制,為高質量發展騰出用能空間,為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強化支撐。有序實施重大項目能耗單列,保障國家重大項目合理用能需求。聚焦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動能耗要素向產業帶動強、技術水平先進、綠色低碳的先進制造業項目傾斜。嚴把增量“兩高”項目關口,鼓勵與推動“兩高”項目通過“上大壓小”“減量替代”“搬遷升級”等方式進行產能整合,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省能源局、各市節能主管部門)
對標能效先進水平,深入推進煤電、鋼鐵、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行業節能降碳升級改造。打造節能低碳交通運輸體系,調整優化運輸結構,大力推動交通領域電動化,推廣節能和新能源車船。提升建筑節能標準,推行綠色建造工藝和綠色建材,加強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筑示范。推動公共機構能耗定額管理,全面開展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創建。提升數據中心、5G等新型基礎設施能效水平,加快綠色數據中心建設。(省能源局、各市節能主管部門,有關企業)
在交通、建筑、工商業和民生等領域因地制宜、穩步有序推進經濟性好、節能減排效益佳的電能替代,逐步擴大電能替代范圍。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大力推進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適度超前、科學布局、安全高效的充電網絡體系。到2025年,全省規劃累計建成集中式充電站4500座以上、公共充電樁25萬個以上。積極開展車網互動示范,在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建設車網互動充電站V2G示范工程。全面推廣建設港口岸電設施,推動電動船舶試點應用。到2025年電力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40%以上。(省能源局、各市能源主管部門,廣東電網公司、深圳供電局、廣東電力交易中心)
(一)完善能源科技創新體系。
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瞄準能源科技和產業變革前沿,加快新能源開發、天然氣水合物、新型電力系統等方面的技術研發,提升優勢領域持續創新能力。從源網荷儲各環節挖掘技術創新潛力,大力推廣應用一批關鍵技術與重大裝備,支撐新能源快速發展,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鼓勵各市出臺專項支持政策,加大核能、燃機、海上風電、光伏發電、氫能、智能電網、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等領域核心裝備研制支持力度,依托重點工程推動能源技術裝備攻關和產業鏈融合發展。加強產學研用融合,鼓勵開展技術和應用場景等分類示范、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范,提升核心技術裝備自主可控水平。推動數字技術融入能源產、運、儲、銷、用各環節,構筑能源系統各環節數字化、智能化創新應用體系,帶動能源系統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省能源局,各市能源主管部門,有關企業)
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做大做強海上風電裝備制造業,加快形成集整機制造與葉片、電機、齒輪箱、軸承等關鍵零部件制造,以及大型鋼結構、海底電纜等加工生產為一體的高端裝備制造基地,提前布局海上風電運維基地。不斷壯大太陽能產業,支持光伏設備、逆變器、封裝、漿料等企業做大做強,重點支持高效低成本晶硅太陽能電池生產和關鍵設備制造,推動鈣鈦礦及疊層電池、柔性薄膜電池、光伏組件回收利用等先進技術研發;補強電池片等核心設備短板,提升高效電池片制造設備自主生產能力,做強光伏產業鏈。推進先進核能產業布局,依托惠州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和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江門中微子實驗站等先進科研平臺,持續推進先進核能產業發展。發揮產業集聚效應,推動核技術應用產業鏈上下游向廣東集聚,以中廣核集團為龍頭,構建核能研發、設計、建設、管理和運營服務完整產業鏈,推動深圳核電研發總部、惠州非核試驗研究基地、陽江組件試驗基地建設,完善廣州南沙、深圳龍崗核電產業基地。依托東莞松山湖北區燃氣分布式能源、中山板芙鎮燃氣分布式能源等項目,推動國產H-25系列燃氣輪機首臺套示范應用,依托東方電氣南沙基地建設燃機運維中心。(省能源局、各市能源主管部門,有關企業)
專欄4 能源科技產業項目
2.優勢產業:推動建設陽江年產200套海上風電葉片制造基地、“四個一體化”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園項目、愛旭高效晶硅N型太陽能電池項目、碲化鎘光伏發電玻璃擴產項目。
五、全面構建現代化的能源治理體系
加強能源高質量發展法治建設,修訂完善能源領域地方法律法規,健全適應能源高質量發展需要的能源法律規章體系,推進《廣東省成品油流通管理條例》《廣東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制修訂,增強法律法規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研究和制修訂清潔高效火電、可再生能源發電、核電、儲能、氫能、清潔能源供熱、新型電力系統等領域技術標準和安全標準,提升能源標準化水平,推動太陽能發電、風電等領域標準國際化,支持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牽頭研提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省能源局、各市能源主管部門)
堅持能源市場化改革方向,全面形成“放開兩頭、管住中間”的能源運行管理體制機制,完善能源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全面構建“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電力市場體系,積極建設完善電力現貨市場。建立統一、多層次電力市場體系,推進南方區域電力市場建設,實現不同層次電力市場高效協同、有機銜接。完善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優先利用的市場交易機制,促進綠色電力交易,支持微電網、分布式電源、儲能和負荷聚合商等新興市場主體獨立參與電力市場。推動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完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加強油氣管網公平開放監管,持續推進天然氣基礎設施向第三方開放。(省能源局,廣東電網公司、深圳供電局、廣東電力交易中心,有關油氣企業)
持續推動能源領域簡政放權,繼續委托或下放行政許可事項。進一步優化能源領域營商環境,對標對表國際先進持續提升“獲得電力”服務水平,進一步縮短企業獲得電力時間,降低企業用能成本。破除制約市場競爭的各類障礙和隱性壁壘,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支持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進入負面清單以外的能源領域。優化清潔低碳能源項目核準、備案流程,簡化分布式能源投資項目管理程序。(省能源局、各市能源主管部門,廣東電網公司、深圳供電局、廣東電力交易中心)
建立健全能源行業數據統計體系,健全能源安全監測預警體系,強化能源行業運行監測分析。制定極端情形下的能源應急預案,增強重特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建立健全能源供應安全風險辨識管控制度,完善隱患排查治理制度。加強石油天然氣長輸管道風險點危險源和高后果區管控,做好油氣管道安全保護。加強應急演練,提高快速響應能力。(省能源局、各市能源主管部門,有關能源企業)
(一)積極謀劃外電接續送電。
(二)支持煤炭與煤電聯營、煤電與新能源聯營。
(三)深化區域能源合作。
七、保障措施
依托省能源重大項目建設指揮部、省保障電力供應協調領導小組、省煤電油氣運協調機制等統籌組織實施能源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各地市要建立健全能源高質量發展工作協調機制,明確職責分工,細化工作方案,精心組織實施,加強省市、部門、政企協同聯動,及時協調解決突出問題,確保各項任務措施落實落細落地。
完善能源高質量發展相關支持政策,推進能源安全保障、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能源重大項目建設、能源體制機制改革等重點任務實施,推動完善能源價格政策,健全能源市場機制,落實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權重政策,推動綠電市場交易和認證政策落地,落實金融支持,加強用地、用林、用海、能耗、環評等要素保障。
優化投資結構,加強項目儲備,有序推動重大項目建設,形成“儲備一批、開工一批、建設一批、投產一批”的循環持續發展態勢,力爭更多項目納入國家規劃和省重點項目計劃。堅持資源跟著項目走的原則,加大對重大項目的要素保障,加強對重大項目建設全流程監督管理和指導服務。
按照實施方案確定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職責分工,建立信息反饋和評估機制,定期調度落實進展情況。結合年度工作進展對能源高質量發展情況進行總結評估,適時組織開展督查評估,充分發揮專家和社會評價對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引導作用。 |